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尚 > >> 内容页

鸭池河畔绿意浓

2023-08-31 11:16:50 来源:腾讯网

鸭池河水流湍急、波面宽阔,河谷两岸峭壁入云,田园村居依山而建。杜义红 摄


(资料图片)

在贵州西部清镇和黔西两市的交界处,有个名叫鸭池河的村庄,因河得名。鸭池河属乌江干流,古称鸭水、延水,自古就是水东水西、黔中地区和黔西北地区的界河,沿河两岸山高险峻、峡谷幽深。鸭池河渡口位于鸭池河南岸,因沿河有一片较为平坦的斜坡,逐渐发展为渡口,是旧时客商由黔西北进入贵阳的唯一渡口。道光年间,盐商“梅百万”曾出资修建鸭池河石桥,费时数年未修建成功,在河岸边、河中间遗留下数百块大石头,后人称为“神仙打石”。

“远望一条索,近看鸭池河。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要过,要过,这就过!”在鸭池河渡口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当年红军宣传员陈靖即兴创作的一首宣传诗,豪迈的诗句彰显了红军战士强渡鸭池河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87年前,老一辈鸭池河村民不惧危险,毅然决然帮助红军渡过天险鸭池河,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留下了“红军要过鸭池河,两岸清野难得过,忽然遍山来干人,送来木板和棕索,架起浮桥红军过”的感人故事。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不在,但红色血脉代代延续,红色故事口口相传,不断激励着鸭池河村党员群众为建设红色富美鸭池河接续奋斗,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静立在鸭池河畔的红军渡口纪念碑前,红军英勇渡河的场景犹在眼前。  杜义红 摄

走进鸭池河村,长眠于半山腰的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许纪武烈士墓格外醒目,墓的旁边是吴维明家,他们一家三代人为烈士守墓,在岁月长河中默默书写着鱼水情深。询问路过的村民,红军强渡鸭池河的那段红色历史,他们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1936年2月1日,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抓住敌人向贵阳收缩,西部乌江口岸防务空虚的有利战机,一面派出部队佯攻贵阳,吸引敌人,一面下令“后卫变前卫,目标镇西卫!”红军部队掉头,从修文奔袭镇西卫,兵锋直指清毕公路的咽喉——鸭池河。鸭池河渡口成为红军转战黔西北的唯一通道。为了顺利渡河,红军抽调120名侦察员组成侦察先遣队,由王绍南率领,直奔鸭池河渡口。

侦察队赶到鸭池河渡口,隐蔽在渡口街后的一片树林里,观察对岸敌人动静,并让俘虏喊话,叫来对岸一条小船。侦察队撑着小船渡河时,与对岸守军交火,此时,绕道鸭池河下游铁索屯过河的侦察队员,已赶到守敌背后,前后夹攻,敌人见势不妙,急忙逃窜,红军成功强渡鸭池河。当时的鸭池河渡口仅有大小木船4只,一次只能渡二三十人,不能保证部队快速渡河。于是,红军找当地熟悉河道水性的船工商量后,决定在渡口两岸的昌茂石、羊舔石之间架浮桥。就这样,在军民通力合作下,不到3个小时,就搭好了一座长100多米、宽近2米的浮桥。

2月3日中午,贺龙、萧克率大部队到达鸭池河渡口。红军16师、18师53团过鸭池河后,红六军团还有两个师准备过河,国民党两个先头部队先后追到。红军18师53团驻守滥泥沟、鸭池河,一边借北岸有利地形阻击追敌,火力还击,一边拆掉浮桥,一边阻击敌军,掩护大部队过河。为做好善后工作,红军留下16师53团2营挨家挨户查问,还清借用物资,赔偿损失,给参加搭桥的民工付报酬。敌军不了解情况,不敢贸然下坡,只在坡上开枪。二营营长赖春风带领最后一批红军战士划船离开鸭池河南岸。至此,红二、红六军团成功向黔西、大定、毕节挺进,拉开了转战黔西北的序幕。

“每年洪水季节,常常发生翻船事故,我们父辈曾效仿红军搭过浮桥。1957年,架起钢索吊桥,但由于承重有限,只能单车过桥,车一来,桥面晃得厉害。”谈起鸭池河渡口的建桥史,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艳红记忆犹新,红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当地群众。

近些年来,依托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鸭池河村围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改造红军渡码头及周边项目,建设面积达2300平方米。在鸭池河老街入口处,打造老街红色文化墙,再现红二、红六军团抢渡鸭池河的宏大场景。

站在渡口,湍急的河流让人目眩,连串的问题不由盘旋脑海——当时的红军是怎样强渡的?要知道,当时渡口上游还没有水电站的大坝,水流远比现在要急得多!

沿着渡口向岸边爬,就可看到开阔的红军渡码头广场,醒目的红色文化长廊展示着红军长征情景及本地的红色故事。一座“红军渡”标识景墙更承载了众多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时的坚定目光。这里便是由红军渡码头广场、鸭池河老街、许纪武烈士墓、红军步行小道等所组成的“可视、可体验”的鸭池河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一次烈士墓瞻仰、一场红色党史讲解、一堂乡村振兴课……在这里,徜徉红色历史,经受精神洗礼,初心使命更加坚定。

村里还协同清镇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组建了市、镇、村三级13人的讲解队伍,已开展实地讲解500余次。基地源源不断吸引着各地党员群众来此汲取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之“钙”,并化作奋勇前行的强劲动力。

现在的鸭池河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废弃的钢索吊桥下游30米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两岸,不时有大货车疾驰而过。站在桥上,远处醒目的红色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与“红军渡”标识景墙交相辉映,仿佛在述说着那段红色故事。

红色,是鸭池河村的精神底色;绿色,是鸭池河村的生态基色,“红+绿”构成了鸭池河村乡村振兴的底色和基调。

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优势,才能更好地凝聚红色村庄建设动能。清镇市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将鸭池河村打造为2021年党建示范点,创新完善鸭池河村“党组织—村民党员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治理体系,建立群众问题收集、转接、处理、反馈的闭环机制,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镇村两级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设岗定责、承诺践诺,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来越高。

产业兴,村民富,生活美。鸭池河村坚持以组织振兴带动产业振兴,联合周边3个村党支部成立联村党委,深入挖掘、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鸭池”品牌,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红色资源与周边山水风光、特色产业、民俗风情融合发展,念好“红文农旅”发展四字经,打造教育基地示范区、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拓展区,带领村民蹚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真没想到,我们能在村里吃上旅游饭,不仅养活了全家人,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村民杨英豪率先在村里开设红军渡农家小院餐馆,通过承接鸭池河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参训人员和往来游客就餐,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的目标。

看准了村域旅游日渐红火的势头,鸭池河村在原有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以村集体名义参股注册成立贵阳市鸭池河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在党支部指导下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让有思路、想发展的党员带领群众共同承接村域旅游、红色教育、村庄基建等项目。今年初推出的“红色鸭池”新年旅游大礼包活动,累计实现营收8.8万元。

“红文农旅”融合发展让鸭池河村集体经济实现一产有酥李种植收入,二产有面条加工厂、洗车厂收入,三产有旅游收入,村民增收渠道更加丰富。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这也为鸭池河村巩固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成果提供了资金保障。

“起初为了鼓励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实行了‘一元钱计划’,由村里党员带头、群众自发参与,捐出1元、5元、10元不等,用于环境卫生评比奖励。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单纯依靠捐款了,群众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修国说。

曾经的鸭池河村是红二、红六军团“取道清镇、奇袭鸭池河、进入黔大毕”的关键战略点,而今的鸭池河村党员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王杰 符爱波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